Page 6 - 捷運技術 第60期
P. 6
IV
引言
《捷運技術》自民國 77 年創刊以來,即肩負記錄臺北捷運系統規劃、設計、
施工與營運過程中實務經驗與技術演進。自第 53 期(民國 107 年)起,從內部
技術刊物轉型為對外期刊。自轉型以來,也已累積出版 7 期(第 53 至 59 期),
今年迎來第 60 期,將持續強化學術嚴謹性,期望刊登內容具備精湛技術性、創
新思維與實務應用價值。
第 60 期共收錄 8 篇精選稿件,特別聚焦於多元議題的交錯整合,從結構設
計、機電監測、智慧維運,到土地開發與都市共構實務,全面呈現捷運建設所承
載的挑戰與可能性。主題橫跨土木及營建工程、都市發展及機電工程等面向。期
盼藉此深化市政建設與專業技術之對話,讓民眾更了解捷運系統背後的工程努
力,也為未來工程實務提供寶貴參考。
• 兼具美觀與耐久性之帽梁截水盤
臺中捷運烏日文心北屯線全長約 16.71 公里,設有 18 座車站,自北屯區松竹路
起,經文心路、中山醫學大學後方至建國路,跨筏子溪進入高鐵烏日站,並設
置北屯機廠。多數路段採高架設計,因橋梁伸縮縫長期受溫差影響,易產生滲
漏水、積水、鋼墊腐蝕等問題,影響結構安全與市容美觀。施工團隊結合實務
經驗與創意,提出「帽梁截水盤」設計,並導入PDCA管理流程,有效改善問題,
提升施工品質與安全,亦可為同業提供參考。
• 探討捷運車站出入口通風井與土開共構興建模式 - 以萬大線 LG06、LG07、
LG08 車站為例
本文針對捷運車站出入口與通風井與土開大樓共構之兩種興建模式,由捷運土
建廠商施作或甄選投資人興建進行深入探討。以萬大線 LG06、LG07 及 LG08
車站土開基地為案例,從施工階段角度分析兩種模式對工程進度、成本、施工
界面及開發效益之影響。透過比較,歸納各模式的優缺點與適用情境,期望提
供規劃設計階段,依不同條件選擇最具效益之共構興建模式的參考依據。
• 淺談國內鐵道獨立查證與確證發展
依交通部發布之「大眾捷運系統履勘作業要點」,捷運系統於初勘前須提出「整
體系統之獨立查證與確證報告」,以確保通車路段營運安全。此規範推動後,
中央與地方政府陸續執行相關作業。德國萊因公司基於臺北、新北、高雄、臺
鐵及國產化專案的實務經驗,分享其在執行獨立查證與確證工作中的成果與觀
察,並對未來國內推動此制度提出建議,期提升捷運系統安全與品質管理。
• 高層建築物在捷運車站共構之結構設計特殊 考量 -「台北雙星案」為例
本案為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重點工程,C1/D1 聯合開發大樓與機場捷運 A1 車
站共構,結合 SOM 建築設計與既有結構,帶來高度結構挑戰。為實現樓高達
289 與 369 公尺的高度,D1 採用創新複合鋼板剪力牆 (C-PSW/CF) 與外伸桁架
系統,以提升結構剛性與韌性,並透過 Mock-Up 試驗確保施工品質。結合地震

